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06-06-06
新闻办消息 12月7日,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等17项成果获奖。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奖励办公室批准,由中国针灸学会与香港东华三院联合举办的。据了解,这是我国中医针灸学术组织第一次借助民间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项,该项奖设基础研究奖和临床应用研究奖两大类,设一、二、三等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以表彰在中医针灸领域获得显著进展的科技工作者。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对于繁荣针灸学术、推动针灸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自2006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荐申报工作,至7月31日共收到申报项目51项,其中通过形式审查者49项。经过严格的初审,于9月14日向社会公示了24个入围项目(其中基础研究类9项,临床应用研究类15项;分别占总数的37.5%和62.5%)。在一个月的公示期间,未见对入围项目提出异议。11月2日,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公室公布了最终评选结果,有17个项获奖,“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荣获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针刺调理髓海治疗中风慢性期证治规范方案系列研究”等6项荣获二等奖;荣获三等奖的计10项。根据对获奖类别的分析,17个获奖项目中,基础研究类7项,临床应用类10项。从申报及初审的情况看,临床应用类的研究占有优势(63.3%对36.7%和62.5%对37.5%),说明针灸医学的发展重点在于临床。而从终审的结果分析,两类研究的所占比例已经相当接近(58.8%对41.2%),一方面说明针灸基础研究的蓬勃趋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目前针灸临床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真实反映了我国针灸学术研究的水平与现状,必将对推动针灸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